English

正视人类的多样性

2000-07-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方舟子 我有话说

在美国这个多种族、多文化的“大熔炉”,人类的生物和文化多样性,一直是一个既备受关注又非常敏感的话题。从种族歧视到种族平等,再到接纳、欣赏文化的多样性,美国的主流社会走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今年的国情咨文中,克林顿总统终于能够说:我们不仅应该接受人类多样性,而且应该尊崇它、庆祝它。获得今年奥斯卡最佳女主演奖的演员在获奖致辞中,又把类似的话说了一遍。这种观点,看来至少在表面上已成了美国精英层的一个共识。

克林顿总统的那句话,是在一位遗传学家告诉他说每个人的遗传差异只有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之后的感慨。遗传学家们早就意识到,人类的生物学特征是既同一又多样的。同一,是因为所有的现代人都是大约二十万年前从同一个人群繁衍下来的,分布各地的各个所谓种族也彼此杂居、通婚,因此人类身体特征的变异,并不具有明显的界限,而是一条连续的谱带。处于这个连续谱的两端的群体,比如东亚人、北欧人、南非人,他们的特征差异是明显的,但是中间还存在着大量的难以划分的族群。因此,将人类划分为几个种族,只有社会、文化意义,没有生物学意义。我们没有发现任何决定种族的基因。有些等位基因(比如ABO血型基因)在不同的种族中的分布有所不同,但是那也只是频率的不同,并非质的不同(顺便说一下,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误解,说中国人B血型最多,日本人A血型最多,欧洲人O血型最多,并声称血型的分布差异决定了民族的性格。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在所有人种中,O血型都是最多的,都在一半以上)。有时,我们也的确能够发现某种等位基因只存在于某个种族,比如线粒体DNA上有一个所谓“亚洲等位基因”,但是具有这种基因的人在那个种族中也只占了少数,比如在亚洲大陆只有18%的人有这种“亚洲等位基因”。因此,我们无法根据基因既充分又必要地鉴定一个人所属的种族。

另一方面,人类又有着广泛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是通过群体、个体,而不是种族表现出来的。“种族”内部的群体之间、个体之间的差异,可能要远远大于“种族”之间的差异。没有两个人是相似的,甚至具有相同的基因的同卵孪生子的形态也有所不同。分子遗传学的研究也表明了,不存在一个“纯种”的人。大约百分之三十的人体蛋白质是多态的,也就是有着不同的序列和结构,而功能又属正常。每个人的体内,大约百分之十的基因属于杂合的,通俗地说,每个人都是百分之十的“杂种”。这是自然选择作用的结果,遗传上的杂合体要比纯合体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二十世纪上半叶在西方兴起的、造成了巨大悲剧的“优生学”运动,不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看是错误的,而且与现代遗传学的观点也是格格不入的。它错误地认定人类存在一种单纯的优良遗传,试图消灭“劣质”遗传,从而消灭了遗传的多样性,反而会导致遗传质量的下降。

以上这些观点,在国际遗传学界已被普遍接受。但是,很少有专家撰写教材或科普著作做系统的介绍。耶鲁大学人类学教授乔纳森·马克斯(JonathanMarks)在1995年出版的《人类生物多样性:基因,种族和历史》(HumanBiodiversity:Genes,Race,andHistory)填补了这项空白。这本书的体裁颇为奇特。它的写作目的,应是要做为体质人类学的教材,然而却采取了极其个人化的写法,自始至终都在做论证、辩论,好像是一部学术专著。但是做为学术专著,它又用的是通俗的写法,一般读者都可以看得懂(为了帮助外行读者,还加了一个附录介绍分子遗传学的基本常识)。而且笔调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每隔几页就穿插一句名人妙语用框架标出,让人回味无穷。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本来只是想查点历史资料,结果却放不下,一口气将这本多达三百多页的书读完。对我来说,最有价值的,是它的历史性写法,回顾、总结了“人种”观念的学术史,而且将历史的叙述贯穿于全书。特别是它对种族主义、“优生学”运动、遗传决定论的回顾和批判,即使对于遗传学专家来说,也是非常有参考价值的。

但是,这部著作在批判遗传决定论时,也一起批判了认为遗传对人类行为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却有过火之处。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方法,是将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与人类行为做比较。因为这些生物,比如昆虫、鸟类,往往与人类的亲缘关系距离很远,因此马克斯认为这种比较说明不了任何问题,只属于“同功”性,而非“同源”性。但是,当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做这种比较时,并不是为了证明相似社会行为的同源性,而是为了说明其物质性,也就是这类行为可以由基因所决定,尽管未必是由相似的、同源的基因决定的。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在指出某种人类行为有遗传倾向时,往往强调这只是在揭示事实,而不是在为这种行为下价值判断。而马克斯认为这就是在下价值判断。显然,只有当你认为所有的遗传、天生行为都是好或都是坏的时,才会认为把某种行为视为遗传是在做价值判断。比如,当研究者发现至少有的同性恋是遗传决定的时,支持同性恋权益者认为这证明了同性恋行为的正当性,而歧视同性恋者却认为这证明了同性恋是一种遗传的生理疾病。显然,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科学事实来为自己的道德观服务,这不是科学事实本身的责任。

[《人类生物多样性:基因,种族和历史》(HumanBiodiver?sity:Genes,Race,andHistory)出版社:AldinedeGruyter,NewYork出版时间:1995年ISBN:0-202-02032-0]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